陽雀坡:民族信仰的鄉村典范
來源: 2019-04-18 07:43:23
陽雀坡:民族信仰的鄉村典范
每次走進雪峰山深處的陽雀坡,我總是有一種震撼。
最初看到陽雀坡六大古宅院如此完好、清純,全為一抹清朝顏色,我有視覺的震撼。
最近一次走進古宅院我有內心和思想的震撼。這里的天燈、土地堂和神龕,使我明白了古村人內心的秘密。
很多鄉村也立有祭拜土地神的土地堂,祭拜祖先的神龕,但無祭天的物象,這與陽雀坡無法相比。古代啟蒙教材《三字經》上說“三才者,天地人”,意即天、地、人是宇宙間最主要的事物。陽雀坡人以此三者為信奉,無缺其一,所以我說陽雀坡是中華民族傳統信仰的鄉村典范!
陽雀坡人用點天燈的形式信奉天體。對天體的崇拜源于古人對自然的認知,因為天體帶來光明,帶來熱量,帶來方向,明示季節,如無天體帶來這些,人便無法生存。所以,清初著名學者和思想家顧炎武說:“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在無氣象科技的古代,人必須懂得天文方可在行事中取得秩序、方法與成功,故《三國演義》等古人著作中的智慧人物都精通天文。
未知起自何時,但延續至今,陽雀坡人家家戶戶都有在中堂門上方點天燈以示尊天的習俗。天燈為方形,從中堂門上方的屋檐下垂至適當高度。古時均用竹、木制成四方框盒,嵌以底板和天窗,然后用油紙粘牢四面(當今已用玻璃遮擋四面),每逢年、節,內燃蠟燭或燈泡,以放出光亮照明天空和門堂。這便是陽雀坡的天燈。
與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相比,世界上三大文化體系中,唯中國文化包容性最強。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是天包地,地包萬物,故以天為大,尊天自古皆然。在《論語·八佾第三》中就有孔子答王孫賈問祭的記載??鬃踊卮鹜鯇O賈說:“獲罪于天,無所禱也。”即得罪了天,你求誰都沒有用!在《老子》第25章中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見天道相通,并至高無上,所以,中國的皇帝也有祭天的天壇。
陽雀坡人對天的信奉衍化融入了人間常理,他們認為違反了人間常理,就天理難容。他們相信人在做,天在看,所以,陽雀坡開山祖母馮娥給后人留下的家訓中有“與人為善,取財有道”;他們相信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所以,他們一代又一代不懈努力,開拓家業;他們相信愛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所以,他們歷經滄桑,許多天災人禍也未使這里的古建筑群受到毀壞。
陽雀坡人信奉土地。土地存在于人類之先,自古以來人之生存依賴于土地,任何人到任何時候也不敢奢談離開土地而生存。吃的飯、菜及其他食品來自于土地,穿的衣帽鞋襪來自于土地,住的房子是由土地產生的材料而建在土地上,行的道路橋梁同樣依賴于土地,吃、穿、住、行,都離不開土地!即是工業時代,任何人照樣不敢妄談可以離開土地,因為我們所有的材料,包括最先進的材料,最初都是以礦石的形態存在于土地之中,是因為開采,提煉,才成為人類用于飛天、用于潛海等等所需要的各種材料。所以土地堂前總有這樣一副對聯“土能生萬物,地可發千祥”。
與別的任何地方不同的是,陽雀坡人對土地的崇拜達到了極致。他們不像其他地方, 只在村口設一座土地堂供全村人祭拜,而是每家每戶都在自家大門口的顯要處設有土地堂,每逢年節,都要由屋主給土地堂點燈、燃燒香紙,作揖叩拜,以表示對土地養育的感恩和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再獲豐收。
陽雀坡人信奉祖宗。中國自古尊從家、國一體。這種倫理已深入人心,所以人人既生活在自己的國家責任之中,也生活在家庭倫理責任之中,追求仰無愧于父母,俯無愧于子女,對前世、今世和后世都有自己的見解,使家庭倫理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宗教替代品。因而梁漱溟在《中國文化要義》上說,自有孔子以來,中國人便受其影響,走上以道德代宗教之路。他還說,中國人有一種精神,為宗教所不能,這就是相信人可以依賴人類自己創造幸福。這就形成了認定自己的祖先是英雄的理念。陽雀坡人在信奉祖宗方面尤其典型。走進六大古宅院的中堂,最具尊嚴的就是祭祀祖宗的神龕(如圖)。神龕內或寫祖宗源流,或寫“天地國親師位”,擺有香爐、燈盞,現在也擺上祖宗遺像。因神龕位置很高,下方根據需要,擺有幾級方方正正的上香巖,以供上香人踏步而上,點燃香燭供奉祖宗。
陽雀躍坡人不僅在形式上信奉祖宗,特別在內心深處和行為上對祖宗遺訓也堅守不移。如其開山祖母馮娥為后人立下了“與人為善,取財有道;只許修屋,不準拆房”的家訓,陽雀坡后人一代代都信守不渝。我們從保存完好的六大古宅院就完全可以看出,幾百年的自然風雨和社會運動,都沒有能毀壞這一古建筑群,信奉獻祖宗遺訓自然是功不可沒。
近代以來,西方列強以堅船利炮打開中國國門后,強逼中國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以及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歧視和奴役,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后,西方人開始說中國人沒有信仰。中國人果真沒有信仰嗎?直到今天,中國站起來了,富起來了,強起來了,西方人又開始研究中國人的信仰其實比他們信仰更加接近科學,更加能解決現實問題,于是,他們又羨慕起中國人的信仰了。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陽雀坡第四座古宅院的中堂里,如今仍保持著新中國成立之初,張貼在屋壁上馬、恩、列、斯、毛等畫像。這也是他們當代信仰的一種形式。這家的屋主人諶志忠先生還常與來自全國各地的社會學者探討馬克思主義學問。
正如雪峰山區的巫醫藥師百工之人在各種祭祀中,頭杯酒祭天、二杯酒祭地、三杯酒祭祖師一樣,陽雀坡人追求的是要在祭天、祭地、祭祖宗中,傳承一種自立自強、重視子嗣,和在天界、地界、人界中獲得精神依托和人生的意義。
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講話中指出:“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時候都至關重要。”陽雀坡的信仰,在我們中華民族傳統信仰中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典范性。正因為如此,幾百年來,這里人丁興旺,財富會集,建筑有序,生活和諧。同時,他們又能與時俱進,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來時,他們在傳統與當代之間游刃有余,他們既把祖宗們留下的六大古宅院完好地保留了下來,又能在村外另辟新地建設現代化村莊。這與許多村鎮拆掉古建筑重建現代房屋相比,陽雀人聰明了許多。
(本文刊發于2019年3月31日出版的《懷化人大》雜志第一期“深度”欄目,作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鄧宏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