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活一個村 致富一群人——記市五屆人大代表向增國
來源: 2020-12-04 03:31:42
帶活一個村 致富一群人
——記市五屆人大代表向增國
“多虧扶貧好政策,特別是‘老書記’的關心支持,我家門口的田園現在變成了花園和果園”。在沅陵官莊鎮界亭驛村杜時云的家庭農場,這位返鄉創業致富帶頭人喜說變化。“要不是有‘老書記’熱心幫忙,我這養殖場怕是‘黃’了”。界亭驛村“養雞達人”向輝感慨地說……
大家口中的這位“老書記”正是向增國,當年是該村的支部書記,如今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商人。雖然不再是村干部,但身為界亭驛人,尤其是市五屆人大代表,他時刻以村集體事業發展大計為己任,依然在為村里的發展奔波操勞,用家鄉情懷帶活了一個村,致富了一群人。
界亭驛村是千里湘西第一村,因設古驛站而得名,自古商貿活躍。乾隆御筆“天下辰龍第一關”辰龍關坐落境內。時過境遷,前些年村里人口多、底子薄,日子越過越窮。好在有了扶貧政策和縣里的政策扶持,旅游產業和種茶產業的雙輪驅動讓這里有了大盼頭。
向增國是村里有了變化后的第一批回鄉發展的本村人,在外做生意富起來的他沒有忘記回饋家鄉??h里打造辰龍關旅游產業之初,勤勞肯干的他被大家舉薦為村支部書記,他第一時間發動廣大年輕人回鄉發展、干事創業。
“界亭驛受益于這么好的政策,必須要抓住機會,特別是要發動村里年輕人的力量,今后這里的發展還得靠他們。”向增國介紹,近年來,該村通過黨建引領,大力實施“莊園+黨組織+企業/合作社+貧困戶”,有效實現了組織共建、隊伍共培、資源共享,產村一體化格局基本形成。2019年底,全村集體經濟收入達50萬元。
擁有家庭農場的杜時云就是向增國發動年輕人回鄉的典型代表。在向增國的號召下,“80后”杜時云5年前放棄沿海工作,回家承包300畝地,發展葡萄、李子、櫻桃等多樣化水果種植產業,如今已發展成為家庭農場。
為了讓杜時云等想干事的年輕人回鄉發展,向增國不知道打了多少個電話,做了多少思想工作,他的誠心實意最終打動一批村里的年輕人。杜時云回鄉后第一時間就行動了起來。5年來,向增國主動幫他拓展銷路,為農場發展出謀劃策。如今,農場每年收益30多萬元,多名貧困家庭參與入股,吸納50位左右的村民就近務工。
“當初打工回來辦養殖場積蓄不夠,向銀行貸款的擔保人就是‘老書記’”。同為“80后”的向輝說道,他本來是村里的貧困戶,在向增國的號召下返鄉創業,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如今,通過科學養殖,他的養殖場一年能賣出活雞2萬多羽,年收入20多萬元,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小老板”,直接實現了脫貧致富。近段時間,向輝為了適當擴充養殖規模和場所,但資金不夠,這個時候又是向增國為他周轉了資金,幫他挺過難關……
對待想干事、能干事的村民,向增國不求回報施以援手,對待遇到困難的干部群眾,他同樣樂善好施。新冠疫情發生后,防疫用品成了村里干群最緊缺的物品,他通過平時生意上有往來的朋友關系,打聽到湘潭市一家企業有口罩供應,于是立即與廠家聯系,個人出資訂購了一批口罩,并派專人連夜去湘潭購買,又在懷化購買了1000斤酒精用于防疫消毒。據統計,向增國疫情期間共捐助口罩7800個,酒精1300斤,總價值46800元人民幣。
目前,向增國正在界亭驛村巖溪灣組籌建40畝左右的綜合性果園,全部掛果并移交給組里后,巖溪灣組人均可增收1萬多元/年。
界亭驛村黃家坪組組長張秋娥說,向增國熱愛家鄉樂于助人,這份情鄉親們都記在心里。向增國則說,身為人大代表和村里先富起來的人,自己為大家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是應該的。幫助大家解決一些急難愁盼的問題,讓農民變成產業的工人和“小老板”,這讓向增國很欣慰,他還要繼續幫扶下去。(李江)
- 上一篇:立冬,洪江市熟坪鄉的柚子熟了
- 下一篇:最后一頁